第二百六十七章 猴票 (第2/3页)
生产队里的大牲口和羊群分割干净。现在唯一剩下就是两台手扶拖拉机和一些农业器械。这些拆成零件只能卖废铁,根本不值钱。众人商量后,暂时决定继续留在队里。
另外有个最大的进项时卖鱼……往年都是卖大留小。今年清塘,王连顺决定无论大小鱼全部处理掉。
决算完毕,他又清了清嗓子道:“现在咱们说最后一件事儿,东山峁的鱼塘该怎么处理?是继续留在生产队,还是承包给个人。如果留生产队,找什么人看守,一个月给人家出多少钱?包给个人的话,每年往生产队里交多少钱!趁这个机会,大家都说诉后。”
听队长一提,不少人才想起鱼塘是个大问题。
之前生产队派人看守,只要记工分就成。现在包产到户,各家顾各家,已经没有工分一说,总不能让人家白干。
一群人商量十几分钟,决定干脆承包给个人得了。
这样最省事,生产队不用再操心,每年也能有一定收入。不过一年承包费收多少钱,大家又开始犯难。
这些年,鱼塘规模一直扩大,现在差不多有五亩水面。今年清塘后,各家刚刚把卖鱼钱分掉。
“队里今年养鱼卖出两千多块,有人承包的话,至少要给一千块!”王俊山率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没等别人反驳,他老子就开口训斥道:“怂货,不会说话别张嘴。一千块,你想屁吃呢。鱼苗从哪里来,不需要花钱买?鱼得病怎么办?天干的时候,要不要抽水?万一夏天下暴雨鱼塘漫水咋办?鱼跑光了,一分钱都没有!”
王寿长一连几个问题,彻底把儿子给问蒙。
原本有想法的人,此刻全部冷静下来。
隔行如隔山,养鱼不同种地。看起来挣钱,但风险也大。王寿长所说的事情,村里人都亲眼见证过。
有一年鱼塘里草鱼不知道怎么突然生病,鳃部发生溃烂。等发现时已经泛滥开,短短两天时间,水面漂了上百条。如果不是刘向阳从书本上及时找到解决办法,估计一塘鱼要全部死完。
还有一次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整整九个月没下过一场透墒雨,原西县大部分地方庄稼绝收。
很多人逼不得已,只能外出讨饭。
各公社还因此出了通知,允许知青们回家探亲,只要在第二年春天赶上春耕备播就行。
当时王连顺为保住鱼塘,带着全村老少爷们儿隔三差五运水,足足持续几个月时间。如果鱼塘被个人承包,谁会帮着运水?
就算人家愿意帮忙,一次两次可以,总不能连运几个月吧。
还有遇到下暴雨,同样麻烦不少……
“一年五百块,有人愿意承包吗?举一下手!”王连顺看向四周社员,出声询问道。
这下,没有人敢吭声了。
“三百,有人没有?”王连顺继续降低价格。
依然没有人回应。
王连顺挠了挠脑袋,忍不住看向王满银道:“满银,其他人不敢做,要不你试试?”
“对呀,满银,你今年炒瓜子挣了不少钱。三百块肯定能拿得出来。”旁边的王进财也来了句。
“还是让给其他人承包吧,我每天忙着炒制瓜子,根本没时间。”王满银干脆利索拒绝。
其实内心里,他觉得这价格跟给白送差不多。
自己在空间里养鱼这么多年,从未遇到过鱼群生病。所以只要及时往鱼塘里注入空间水,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干旱和洪水的问题也容易解决,无非打一眼深水井,再加高围坝即可。
只要不出啥情况,五亩水面最少可以产出五千斤鱼。按五毛钱一斤算,也能挣两千五百块。
刨出各项成本,每年一千块利润还是有的。
唯一考虑的,就是前期打井投入比较大,另外需要找人专门看守。
不过王满银并没打算承包。啥好事儿不能全让自家得了,本来他开炒瓜子的小作坊,已经引得不少人眼红。
真想养鱼,完全可以在自家场畔边沿再修一个水池。
面积不用太大,二三十个平方就行。到时候里边栽几株莲藕,养群小鱼……王满银愈发觉得这想法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