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后一个知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后一个知青 (第3/3页)

  王磊王涛哥俩现在尚处在新鲜期,立刻往食盆里倒饭,接着剥了枚白鸡蛋掰碎放入其中。

    现在农村普通人家喂狗和十年前没啥区别,日常弄点刷锅水已经算好的,更多是完全放养。

    土狗们饿发急了,会自动四下找吃的。偷吃地里庄稼,追着大人小孩屁股后边吃屎,这都不是啥稀奇事儿。

    说起这个,还闹出一个笑话。

    前几年,有些知青因为对农村生活不适应,不断朝城里写信反应。于是开始朝各村知青点下派带队老师,专门照顾管理知青们的生活。

    罐子村分配的那名老师是城里人,第一次来农村,根本不知道这里的土狗日常怎么寻找食物。

    他跟队干活时,半晌突然想上大号,就在地头不远找了个圪崂蹲下。正忙着解决问题,感觉身后似乎有什么动静,这人下意识扭头。

    只见两只土狗站在身后不远处,正虎视眈眈注视着自己。

    带队老师当时吓蒙了,急忙提起裤子,大呼小叫冲出去。

    附近社员们听到喊声吓了一跳,还以为招狼了呢。等问清楚后,一个个差点笑岔气。

    不过在王满银家,大黄的饮食标准一直很高,顿顿饭菜管饱。隔三差五捉了野兔野鸡,还能捞到些内脏骨头啥的。

    所以对于儿子们喂鸡蛋的奢侈行为,王满银并没有阻止。

    在心里,他也希望两只狗崽以后能像大黄那样聪明,看家捕猎样样精通。等再长大点,带三只土狗进山打猎也不错。

    可惜如今罐子村附近山里没有狼了。要想再打狼,必须去更远的后子头公社。

    吃过饭,王满银留下大黄看门,自己带着家人往王秋生家走去。

    自从王秋生家开了代销点后,门前很快形成新饭场,每天晚上都很热闹。

    晚饭后,王满银两口子只要有空闲,都会待上一阵子,听听村里最近发生什么大新闻。

    结果今天真有大事发生,他们刚和人打过招呼,就听母夜叉刘桂芝咋咋呼呼开口询问。

    “满银,兰花,你们听说了吗,今天上午谢连生跑了!”

    “跑哪里了?”王满银听得稀里糊涂,下意识问道。

    “还能往哪里跑,人家回城了……和陈永红一样,前几天,谢连生花言巧语骗爱花离婚,今天早上一个人坐车走了。爱花也是个傻子,怎么能放他离开。这一走,估计再也不会回来!”

    “忘恩负义的家伙,要不是贵发爷,谢连生早死了!”

    “我当初就劝过爱花,找个本地后生结婚。可惜这女子是个死心眼,一门心思想嫁给谢连生,连彩礼都没要……”

    听着村里人的议论,王满银心中同样叹息不已。

    最早不允许知青和当地人谈恋爱。再后来因为这样的事情太多,风向慢慢发生改变,由不允许变成支持。

    也因此,有不少知青和当地人结婚。

    单单罐子村就有两对,一对是陈永红和王富贵家的二儿子王喜山,另一队就是谢连生和王贵发家的女子王爱花。

    去年形势发生变化,知青们纷纷回城,不过已经结婚安家落户的除外。

    为此,陈永红哭着闹着和王喜山离婚,留下两个孩子回城。现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她再没有回来过。

    谢连生算罐子村最后一个知青,没有想到仍然没有留下来。

    随着他的离开,知青们彻底在罐子村消失了,一个不剩。

    这些人就像一群大雁,十年前突然来到罐子村安家落户。村里人以最包容的心态接纳了他们,分口粮,挖窑洞,推荐招工……做完所有的事情后,这些人又悄无声息的消失。

    到目前为止,离开的知青们再也没有回来过。刘向阳还好点,隔段时间给王满银写封信,说一下自己的近况。有次还汇了几十块钱,让他帮忙捎给王连顺。

    其实类似的故事,最近两年王满银已经听太多,也无意评价其中谁对谁错。

    不过对于王爱花而言,以后估计生活就难了。她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上边还有个老子王贵发需要侍奉。

    王贵发毕竟年纪大了,再加上这些年给村里放羊,风里来雨里去,身子骨一直不好。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