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三章 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三章 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第3/3页)

体或国营企业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挂名取得一个非私营的名分,以此获得保护。

    如此看似能够避免很多事情,结果等企业发展起来,因为产权不清晰,闹出更大的麻烦。甚至有些人辛辛苦苦奋斗的企业被当成肥肉一口吞下,最终身陷囹圄的。

    这样的大坑,王满银自然不会去踩。他宁肯步子迈小一些,走的更安稳一些,也不会急于求成。

    实现小目标的构想,其实有很多条路的。大不了再过十几年投入股市,喝酒吃药也能大赚一笔。

    他做炒货,更多有着实业情怀在里边,想要给罐子村人带来一些真真切切的好处。

    “满银说的很有道理,公私不分,看起来暂时占了便宜,最后会出麻烦的。”田福军附和表示认可。

    他经历的事情多,也明白其中存在的麻烦。

    饭后一场闲聊,王满银基本算达到目的。直到天色不早,他才带着孩子们离开。

    到家,三个小家伙立刻像脱了缰一样,撒着欢往村里跑。

    王满银则搬了把椅子,坐在场畔上一边醒酒,一边规划着来年要做的事情。随着各种放开,现在公社对自留树管理不再严格。

    明年开春后,自己可以在场畔边沿多种植几株果树。顺带的,围绕着陡坡栽一圈马茹子,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够增加一道天然围挡。

    说起来,罐子村这十年间植树造林取得的成果相当显著。几年前,公社下了新规定,提倡大力植树,标准是:“四旁植树,每人平均一般应在100株以上”。

    其他村子实行起来一阵风,罐子村却一直坚持着。

    十年时间,村子周围闲散地带至少种植上万株树。酸枣刺、马茹子、洋槐树……各种杂七杂八的树木都有。尤其东山峁,更是变得郁郁葱葱,每到春夏秋三季,完全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加上十几道淤地坝阻隔,夏季几乎没有再爆发过山洪。

    东山峁环境的变化,也为二队增加了近百亩良田。正是这些良田存在,才能让社员们吃下定心丸,不再为饿肚子的事情而发愁。

    有一年大旱,石圪节各村庄稼绝收,很多人外出讨饭,罐子村几百号人照样扛过去了。

    从那时起,罐子村成了远近有名的学大寨先进村,甚至在黄原地区挂上号。如今社员们外出,提起自己是罐子村的,都会被人高看一眼。

    待了一阵子,酒意彻底消散。

    一个人在家闲得无聊,王满银索性抓了把瓜子,带上大黄,晃晃悠悠进入东山峁。

    现在是冬季,周围山林一片萧索。崖沟里,很多灌木丛留着四指高的截茬,这是砍刀留下的痕迹。

    前些年植树造林达到一定规模后,王连顺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派人集中砍割灌木,然后分给社员们当柴火。

    每家能分一个大柴垛,至少够少两三个月,倒是省了很多进山砍柴的功夫。

    除此之外,东山峁最重要应该是上百株花椒树,每年能给二队带来上千块的副业收入。

    王满银现在担任着东山峁的护林员,所以对这些账目了解很清楚。

    沿着崖沟走出一段距离,看四周没人,他顺势拐进一个圪崂里。

    随即,闪身消失。

    再出现时,眼前重新被一片绿意所占据。

    现在多出几个孩子,他进出空间也麻烦了许多。日常基本不再家里操作,只有到野外偏僻无人处,才会进入其中。

    十年时间,空间里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王满银随手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经变成一株株十几米高的参天大树。

    养鱼的池塘水沟,也彻底被丛林所覆盖。更远些的地方,则自发生长出很多树苗,一直绵延到百余米外。

    当然,更多地方则被荒草所占据。

    以水渠为分界线,靠近水渠两三米宽的地方,荒草足有半人多深。更远处,逐渐变得矮小起来。

    离水源几十米外,依然是黄土地。不过王满银已经彻底失去种植草木的兴致,更愿意让土地保持原生态。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