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九章 数年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九章 数年后 (第2/3页)

生活,一切都灰蒙蒙的,很少能够看到亮点。

    今年突然一切放开,人们好像从照片里跳出来,生活突然变得丰富多彩。

    往常石圪节公社单调的集市也开始变得热闹,每次逢集街道上都挤满了人。原本的街道已经不够用,连东拉河边和附近山坡上也摆上摊位,到处充斥着吆喝声。

    人们穿着也发生着剧烈变化,有些身穿花格子衬衫喇叭裤、戴着蛤蟆镜的青年在街道上招摇而过,手里还提着大块头的录音机,很能吸引赶集人的目光。

    就连兰花所在的缝纫门市部也受到影响,前段时间一直在赶制喇叭裤。

    这种变化自然招来老派人的不满,认为喇叭裤是小流氓的象征。

    有些地方还掀起“围剿”喇叭裤运动。工厂通告,穿喇叭裤的一律不准进厂,警告不改扣工资。学生穿喇叭裤受处分,不能上学。

    甚至报纸专门发表文章《不能眼看这些青年堕落下去》,其中特意提起年轻人的穿着要大方朴素。

    不过,这一切都无法阻止年轻人追求时尚潮流的心。

    最明显就是胡得禄和王彩娥开的夫妻理发店,“电打”烫头的女人们排队都排到半街道上。

    兰花在王满银的鼓励下,也去换了个时尚的发型。

    外边寒风呼啸,窑洞内夜色暖暖。

    兰花像水一样,深情滋润着自己的丈夫。十年间发生很多事情,但两人的感情丝毫没变,反而愈发炙热。

    ……

    “兰花,过完年,我准备抽时间出去转转!”王满银搂着婆姨,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现在各地逐渐放开,虽然出门要介绍信,却没有那么严格了。

    “去哪里,黄原城?”

    嫁给王满银,兰花一直感觉自己比村里婆姨们幸福一百倍。不少人活了半辈子,连原西县城都没去过。而她这些年借着送玉米皮编织的机会,曾跟丈夫去过几次黄原城,见识过外边别样的世界。

    “更远,我想先到秦安市一趟。有可能的话,再去省外其他大城市看看,有什么做生意的门路。”面对枕边人,王满银没有隐瞒心里的想法。

    挣钱要趁早!

    大幕已经拉开,自己蛰伏十年,也该为一个小目标而努力了。不能成为富二代,就要努力变成富二代他爹,让几个孩子未来过得轻松一点。

    “这……村里能同意吗?”兰花担心的问。如果只几天假的话,王满囤肯定不会说啥。不过听丈夫的意思,最少要半个月的。

    “应该没问题……”王满银自信的回答。以自己和王满囤的关系,相信对方会开这个介绍信的。

    顿了顿,他又道:“就算不同意,到时候实行包产到户,外出只会更自由。”

    “你真相信那个补锅匠说的话?”听到丈夫提起包产到户,兰花惊讶的扭头。

    前段时间,村里来了个外省的挑担补锅匠,说他们那里有些村子已经把生产队化成小组,搞承包制,超产还有奖励。结果庄稼比大集体时好很多,短短一年时间,农民不但吃饱饭,家家还有了余粮。

    村里不少人听得心动,不过兰花认为对方说的是疯话。

    咋可能哩!这是不允许的。前两年,有生产队偷偷多划几分猪饲料地都挨批。

    “相信,你没看报纸上已经在讨论这事儿了吗……”王满银回答一句。

    很多人以为小岗村是最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其实并非如此。早在一年多前,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偷偷摸摸搞起包产。只是小岗村影响大,后来才会被推到前台。

    兰花犹豫一下,又开口道:“满银,你不要再往外跑。如果真分了田地,咱们在家踏踏实实过日子多好。我白天在缝纫门市部上班,晚上回来编织玉米皮。你招呼着代销点,天气暖和的时候还能捉蝎子,一年也不少挣钱,够咱们家花销了。”

    打心眼里,她并不愿意丈夫奔波。自家日子又不是过不下去,现在每年最少能有四五百块的收入。

    十年时间断断续续,也攒有几千块……这么多钱根本化不完。

    “哪能够花,我问你,一台录音机多少钱,一台电视机多少钱,还有摩托车。买了这些后,你还觉得咱家有钱吗?”王满银好笑的问到。

    “为啥要买……”兰花话没说完,又止住了。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距离农民很远,却并非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