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回 盟友 (第2/3页)
些人手中地时候。或很多土地都不用缴税地时候。朝廷能够收得地田赋自然就越来越少。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地现象。虽然晚明地人口越来越多。农业技术也有所展。但是田赋地收入却出现了下降。
李彦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同时拿眼睛地余光看着左光斗。左光斗皱着眉头。露出沉思地表情:“大人。士绅不纳粮。此乃古之成法。
”
“那么左大人以为,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呢?”李彦笑了笑,同样的话,他已经听到过很多次,在辽南,以及政变以来,李彦所做,无不是在破除“成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因为重重阻力只能暂时放弃,并缓缓谋求进取。
左光斗不会看不到士绅不纳粮,只不过作为“不纳粮”的成员,或许因为习惯使然,或许是并没有想得那么深远,他并没有认为这是个问题。
至于屯垦荒地中遇到的问题,他则以为是土地兼并太过严重,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这是早有成例的,明王朝的前期,太祖朱元璋就曾经为此定下很多制度。只不过在农业社会,土地始终是最可靠的增值资产、最值得信赖、并且不会贬值的财产,土地兼并总是难以避免。
土地兼并是问题之一,但并非根源,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才是。
士绅不纳粮的传统由来已久,本来是对获得功名的一种奖,所谓“一人得道、
天”,一跃龙门,古人才会对科举表现出一种惊人而缺乏必要的限制,不纳粮的人就越来越多,一些传统豪强名下的田地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不用纳粮的田地更是快速增多。
“本官并不反对土地兼并,事实上,小户种植能够精耕细作,土地兼并能够形成大生产的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譬如农田水利的建设。不过现在的豪强兼并大量土地,都是将田地租给佃农种植,本身并不做经营。”李永放下茶盏,与左光斗说起土地的经营方式,在辽南,土地即是由辽南衙署所有,然后分配给农户种植经营,农户就只需要给衙署纳粮,不需要再向地主交粮,而衙署则组织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户经营土地提供便利。
左光斗虽然做过屯田,对屯田的运作有所思考,但是却考虑到具体的经营运作,毕竟在这个时代,讲究的是道德高于效率,官员们能够对经济民生有深入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好在左光斗确实想要把事情做好,故而能够用心而谦逊地向李彦请教农田的经营管理,李彦自然趁机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盘托出。
辽南实际上采用的是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将田地分给农户个体耕作、经营,有点类似于自耕农的性质,只不过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另一种方式则是由衙署组织集体耕作,收获皆归衙署征收,衙署给部分口粮和银钱。
以左光斗的见,自然能够很快明白,李彦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