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七回 布匹分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零七回 布匹分级 (第2/3页)

李彦和颜悦色的与这些第一次参加活动的会员说道:“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们每个人都是俱乐部中的小卒。只能佩戴剑纹。”

    按照兵战俱乐部的规章。每个成员在参加活动时。都要佩戴徽章。并鼓励大家平时也能佩戴。而剑纹徽章代表俱乐部最基础的一等。图案类似于倒

    “在训练与活动中。你们可以获的相应积分。积累到一定的标准。就能升级。”李彦再次重申俱乐部的升级制度。这样才能激发这些人的动力。

    “从今天开始。你们在俱乐部内部。要以对方的等衔来称呼。譬如对李某。你们应该这么叫:公士阁下。”

    “而称呼等衔比你低。或者一样的。则应该这样:小卒巩永固。听明白没有?”李彦微笑着说道。这样的称呼可以让大家充分意识到等衔的存在。从而竭力去赚取积分。获的升级。

    兵战俱乐部对外声称是游戏性质。并要尽量避免与军队联系到一起。以免有人疑忌;而在活动中又必须尽量联系起来。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因而。兵战俱乐部的等衔名称是以秦代二十级军功等爵为蓝本。进行的修改。似是而非。既让人抓不到痛脚。又能充分想象。

    俱乐部成员的积分等衔共为四等十二级。第四等为小卒、列兵、公士。佩一到三条剑纹;第三等为左更、中更、右更。配星徽;第二等为左庶长、右庶长、大庶长。配月徽;第一等为上造、少上造、大上造。

    这些等衔脱胎于秦代二十级军功等爵。除了第四等的小卒、列兵。其它的名字都在其中。但顺序又不相同。既能让成员感到荣誉。别人也不好指责什么。

    “从今日开始。俱乐部将进行第一期的基础训练。这个训练在内部可以称为兵战学校。为期一个月。一个月后会有一批新兵加入。只要通过这次训练。你们就能成为他们的将官。并获的升级。”

    李彦看着这些人在胸前戴上只有一条剑纹的徽章。都露出跃跃欲试的神情。心中想着他们能走到何种程度。

    在很多人看来。兵战俱乐部只是一个游戏组织。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干的纨绔所玩的游戏。然而。这个俱乐部却寄托了李彦试图唤起尚武之风。民族意识的一个工具。一回尝试。

    “公士阁下!”巩永固突然大声喊道:“为什么你是公士。而咱们都是小卒?”

    “问的好。”李彦笑了笑:“你们将要接受的第一期训练。小卒李彦已经进行了半年。成绩合格。因而升一级为列兵;不久前的校场比武。列兵李彦率队赢的两场胜利。完成任务。再升一级为公士。”

    “呃。”巩永固挠了挠头:“其实。你作为俱乐部的首领。可以有更高等级的。”

    “在俱乐部里。只有等衔。职务都是临时的。”李彦笑了笑。突然脸色一整。挺直腰身。将右拳按在胸前:“诸位努力!”

    癸丑。王皇后崩。朝廷开始为皇后的丧事忙碌起来。就连朱由校也连续多日没有看到。

    四月中旬。北直隶下了一场小雨。万物复苏。李彦回了一趟天津。察看田庄里的番薯、玉米的育苗情况。

    虽然南方运来的番薯和玉米出现在市场上。让黄金菜迅速走下神坛。不过相对来说。其价格还是要比大小麦、黍子等高出不少。甚至比稻米还略贵一些。今年有很多人都想种这两样作物。

    而在这个时候。过高的价格却成为推广种植的障碍之一。毕竟普通的老百姓对番薯、玉米全然不了解。不敢做出太大投入。

    倒是一些比较富庶的的主。以及大户人家。还被黄金菜的余波所影响。都是准备大量种植。

    为此。李彦让天津的技校开办了收费的种植技术培训班。华夏社也出版了一本技术手册。定价不菲。

    故意设置这样的门槛。就是要让那些条件不好的小户留在门外。免的因为秋后的价格下跌而血本无归。

    番薯和包谷确实需要推广种植。不过在其价值尚未回归到正常水准。且处于急速下跌阶段。并不是向平民推广的时机。

    至于那些大户人家。就算价格下跌。也承受的起这样的损失。那些富庶的农户。只要不是太贪心。又能好好运作。也不会伤其根本。

    只要经过这一年的种植。即便是价格下跌。番薯和玉米的高产特性也应该会凸显。到了那个时候。想要广泛推开就不是难题。

    由于天津的盐碱的不适合种庄稼。今年还是打算泡田垦种水稻。孙彪则带着一部分长工来到怀柔。李彦在这里买了很多荒的。包括一些山的。打算在这里垦田。大面积种植番薯和玉米。

    此外还有一小片田的。将用来种植一些新的作物。其中包括马铃薯。因为弄的种子不多。也就只能先种上一小片。

    李彦对马铃薯所抱的期望。甚至比对番薯、玉米的更多。至少马铃薯能做很多菜。当然到底如何。还要等秋后种出来视结果而定。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一时半会还看不出什么。

    怀柔的厂房经过月余的施工。已经初具形态。加上这场小雨。气候宜人。便提前投入运转。初期共有四台纺车。一架织机。经验证后发现确实可行。才又增添了更多机器。扩大生产规模。

    纺织厂的织工皆是从京城招募的流民。并都是男性。若招女工。怕惹非议。

    这些织工多没有纺纱织布的经验。亏的新式的纺纱车、织布机操作简单。经过南方雇来的织工的短暂训练。便能熟练掌握。渐渐纺织出好纱好布。

    从南方雇来的几个织工手艺都很不错。李彦花了很大的代价才能请过来。在见了新式的纺纱车和织布机以后。都是赞不绝口。也更加用心做事。

    与所谓“男耕女织”的传统不同。在苏州、松江一带。很多技术高超的织工都是男性。男性在丝织、棉织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普通的松江棉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