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用煤气罐! (第2/3页)
烟花的光影,随后便传来一声声远近大小不同的噼啪作响,又好像是呼应了客厅里的焦灼和激动,这是新年里的第一声炮响。
——
“姐,新年好。”麦庆兰抱着孩子从车上下来,笑着同来接她的周亚梅道了新年好。
“新年好,快把孩子给我吧。”
周亚梅笑着从她手里接过包裹着的虎妞,从露出来的小脸上狠狠地亲了一口。
“妈妈——”虎妞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一台车上下来的周二丫颇为眼热地看着虎妞,她和周常利去年结的婚,也想要个孩子呢。
“咋了,着急了?”周亚梅笑着看了她一眼,逗了她道:“常利也得多努力啊。”
“姐,我努力着呢——”
周常利结了婚以后脸面倒是放得开了,尤其是跟周亚梅认识许久,一点不显得生疏。
他同赵老四一起从后备箱里搬了好多箱子,都是给这边准备的新年年礼。
往年他没结婚,周亚梅又是带着孩子回老家,所以没送过礼。
今年不同,他结婚的时候周亚梅就没少出力,再加上李学武就住在这边,他哪能不来拜年。
不仅仅是他,就连赵老四和一个人带孩子的麦庆兰也要来,这就凑成了一车。
“德柱也得努努力了啊。”
周亚梅并没有同他们客气,见他们搬拜年礼下来也只是笑着逗了一句。
不是她多心,而是这些礼物无论她怎么看,都应该算在李学武的身上。
没有李学武在这,这些人也会来送礼,但没有李学武在这,她能做回收站在钢城的主管?
不可能的,她早就想过了,虽然她比李学武到钢城以前就做了这个主管,可也是李学武下的命令。
从布局上就不难看出,他敢让老彪子去港城,就有信心来钢城做事,所以才敢用她挑大梁。
你要说她没有这份能力,连黑市都没去过,可她确确实实管理着整个回收站体系的人事问题。
三年时间下来没有一点疏忽,更没有出现过错误,还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尊重和喜欢。
不能单纯地说她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就有的这份成就,还得看她个人的主观意愿。
这凛冬的寒冷残酷她亲眼所见,感同身受,邻居那院子人去楼空到底发生了什么?
曾经在奉天工作的副院长全家都消失不见了,你让她怎么想?
拿李学武给的生活费,由着他养,做他的女人,拿回收站给的工资,做应该做的事。
她不是没想过自立,可这个时代哪里有机会给她自立,给她独立生存的机会啊。
如果是她一个人,是自己生活,哪怕是苦寒之地她也忍了,只是她还有个儿子。
所以即便是名不正言不顺,可她还是逆来顺受,由着李学武住进了她的家里。
这一次李学武可不是路过或者临时有事来钢城暂住,是未来几年时间里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当初她送顾宁那副镯子,未尝没有愧疚和补偿的心,终究是她越线了,主动了一些。
今年李学武在家里,回收站的这些人要不要来拜年也在等她的首肯,毕竟关系复杂。
不仅要照顾到周亚梅的情绪,还要看李学武愿意不愿意。
李学武愿意不愿意什么?
在周常利等人看来,李哥同周姐的关系能否得到承认,是周姐能否全面掌握钢城回收站的关键。
只是他不明白,李学武是否承认与周亚梅的关系对于回收站的经营无关紧要。
连周亚梅都看得懂,李学武为啥要给她双份,还不就是免了她心存幻想,认清事实嘛。
再一个,只要李学武在钢城,周亚梅的这个位置就是稳的,谁敢跟她调皮捣蛋。
所以当周亚梅主动邀请他们新年第一天来家里的时候,不仅周常利糊涂着,连麦庆兰也糊涂呢。
她没在回收站的体系内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这里面的门道,李文彪也从没同她说起过。
再看向周亚梅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探究,是在想她到底有什么手段能得到李学武的倾心。
这份误会周亚梅也感受到了,只是她不说,时间久了他们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李学武没给她觊觎的理由,自然也不会给她胡闹的机会,其实这样不就更好?
赵老四是有几分通透的,看向她的目光里很是清澈,笑着应了玩闹:“我还想着您受累帮我相看相看呢。”
他玩笑似地讲道:“您是了解我的,一堆儿一块儿都在这摆着呢,您就看着帮我找吧。”
“想要找东北姑娘?”周亚梅抱着孩子请他们进院,嘴里笑着说道:“回收站里没有相中的吗?”
“嗨,别提了——”赵老四是等在最后关了院门才跟上的,嘴里抱怨道:“回收站里狼多肉少啊。”
这两年,尤其是前两个月,回收站人事体系急速膨胀,吸收了不少京城胡同子弟。
这些人多半是顽主出身,很有一些是顽主子弟,从小混迹在胡同长大,颇有几分灵巧劲儿。
坏小子聚在一起能干什么,码头上管的严,不许私自外出和打架,那就只剩下处对象了呗。
你要问回收站体系只招坏小子吗?
其实不然,胡同里长大的姑娘也有,钢城初高中毕业游手好闲的大姑娘也有,这也算个工作不是。
回收站对外表的还是码头以及东风船务,只是最近才张开旗鼓在工业区开了个能源回收工厂。
没看人事花名册和管理账的人不知道回收站体系下到底有多少职工,关于这个数据目前只有周亚梅和李学武知道,也算是时代下的机密了。
如果让外人知道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街道组织竟然有庞大的人事结构,人家会怎么想?
东风船务有船员和机务,有运输工人也有管理干部。钢城回收站有正经的经销组织人员,有汽车货运司机,也有办公室职员。
两个单位看起来没有任何异常,唯独经营位置有点偏僻,还有个神秘的门卫和保卫组织。
这些门卫和保卫从来不跟他们接触,就算是一个锅里吃饭,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周亚梅这两年在李学武的示意下开始在钢城以及整个辽东地区招收可以培养的年轻人。
现在回收站体系的人员结构还是有些单一了,要更多地往里掺沙子,看不出本色才行。
只京城来的那些顽主们他就不敢扎堆使用,除非是都安排在船上,进行物理隔离。
这三年他要在集团大展拳脚,也要在辽东开疆拓土,要在关键的三年时间里一举奠定回收站体系在整个东北的根基。
同时他也在调兵遣将,充分给予回收站这些人建功立业的权利和机会,尽最大可能给予人事保障。
京城有发展,但限制太多,他轻易不敢大面积铺开了运营。现在的发展模式虽然缓慢,但更保险。
单线上依靠红星钢铁集团发展,经销只做联合贸易管理中心的生意。大面上依靠老兵圈子建立下级经销体系,绝不能把这些利益攥在手里。
就连回收站,收破烂的业务都“外包”出去了,沈国栋已经将手从这个上面抽了回来。
其实也到了不得不抽回来的时候,每天从大仓库出去的三轮摩托车和三轮自行车实在是太多了。
他在李学武的提醒下及时抽手,将回收站真正经营成了合作社,把牌子挂在街道,只保留了废品的集中回收和处理的权利,这份眼力见已经得到了默许。
默许什么?
默许回收站继续使用那块牌子,不仅可以回收废品,还能进行二次旧商品的经营。
街道有干妈的照拂,但街道不是干妈的,回收站人多了,自然要规范化,合理化。
现在你去回收站找麻烦,连正经的管理都找不到,因为这是合作社啊。
你找沈国栋,这小子现在是街道的干部,还挂着一个副主任的岗位,你怎么找他的茬儿?
你说回收站经营体系不合规,可这本就是街道的管理范围,那些蹬三轮也好,骑三轮也罢,收废品和搞运输的那些人都是街道挂靠的正经人。
明明回收站就摆在那,就在经营,可背景完全虚化了,更像是一家小集体企业了。
街道那些人也算知道感恩,投桃报李,这些年沈国栋没少往街道投入,包括他们这些管事的。
多少次有人去函询问街道是否有回收站这家单位,街道回函都是肯定地做了答复。
不然你觉得钢城也好,吉城也罢,乃至是边疆,这回收站的体系怎么可能如此牢靠。
正因为基础打的牢,再加上京城的体系已经完成了重建和变革,李学武才敢放手给沈国栋和于丽。
他在东北指挥经营,借助京城的调动以及钢铁集团在东北的布局,是要将触角伸出去。
如果说钢铁集团的经营范围是动脉和静脉,那回收站体系就是毛细血管。
他可以给周亚梅压阵,让他们放手一搏,甚至随时都可以调动钢铁集团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
同样的,东北在发展,边疆也在努力,在精准完成经济网络布局的同时,他也在大练兵。
三年时间里,足够这些人成熟起来,而新招募的年轻人又能提拔起一批得用之人。
在经济完全开放之前,李学武有足够的时间布局和调整,回收站经销体系一定有机会开遍全国。
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而除了他,谁又能知道这份野心和规划呢。
周常利等人反正是不知道的,李学武也不会说给他们,这就是管理者的手段。
从他到钢城算起,已经有将近20天了,可他一次都没有去码头,去青年俱乐部。
原因很简单,既然要用周亚梅,就不会彰显他自己的权威,他的权威也不用刻意彰显。
尤其是为了以后更方便利用集团在东北的影响力,他还是站在背后为好。
所以周亚梅提到周常利他们要来拜年,李学武也只给了他们一个早晨的时间。
昨晚周亚梅就包了好多的饺子,为的就是今天招待他们,所以一早晨的饺子很快就上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