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卷 贺兰雪 第四十六章 三年之约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卷 贺兰雪 第四十六章 三年之约㈥ (第3/3页)



    赵诚将刀从刀鞘中拔出,“呛”地一声清脆的声音在山洞中回响着,灯光下刀面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然而刀刃却泛着慑人的寒光。徐不放拔出自己的刀,赵诚冲着徐不放的刀砍了过去,“叮”地一声,徐不放手中地刀被砍了一个大豁口,迎着灯光看上去,赵诚发现自己手中长刀却无丝毫损害。

    刀名曰:贺兰长刀。

    “好刀!”众人齐声赞叹道。

    “这种好刀,老朱你为何还藏在这山洞里干嘛?”徐不放瓮声瓮气地骂道。

    “徐护卫这话是怪罪我了,国主若是没有下令,就是一个箭矢,我老朱也不会让它溜到山外面去。”朱贵笑着道。

    “好吧,今天我们每人领一把长刀。”赵诚道。他话音刚落,手下的护卫们一哄而上,人人手中立刻多了一把贺兰长

    贺兰这个秘密兵工厂出产一种骑兵用驽,这并非是宋国军人使用地神臂弓。神臂弓其实是一种脚踏的踏张弓,运用腰部的力量拉开弦的弩,这种驽却是西夏党项人的发明,宋神宗熙宁元年投降宋国的党项首领李定献出的,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

    贺兰兵工厂出产的驽却是赵诚的一项大“发明”,主要部件是精钢制成,在弩臂安装了两个绞盘,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力气,在马上仅用双臂就可以上弦,当然速度要比熟练的弓箭手要差一些。但是使用这种驽来作战,利用弩射程较远的特点,可以在敌人射手范围之外首先攻击,并且一个稍加训练的士兵甚至可以让一位长期训练的神箭手饮恨沙场。而普通箭手受限于体力,很难连续挽弓,一个箭手能挽两石的弓算是不错了,能两石半甚至三石强弓的属于少数,更不可能连续射击。多一个利器,就多一分胜利的把握。

    至于弓,西夏一直就有善于制弓的传统,西夏盛产牦牛,用牦牛角制的复合弓,不仅健劲异常,且美观耐用,宋国人愿意用数百千钱去购买,历史上曾有宋朝的边将得之送与童贯。就是蒙古的成吉思汗对西夏人的制弓技术也是极为认可,那位名叫常八斤的党项人就是一个例证。不过,弓不属于贺兰山中这个秘密兵工厂的业务范围。在中兴府有一个工场,专门造弓,而且是打着为蒙古做贡献的名义,同理在夏州的铁器工场也是一样,表面是打造铁制农具为主,也兼造铸铁箭矢,只有少量钢制的箭头及弩用箭矢才在贺兰山中制造。

    赵诚对朱贵的工作十分满意。

    “国主,您对我们匠人们十分优待,我等均感激不尽。小人不敢有丝毫怨言,奈何这里出身本地的工匠们长年困在此地,不得回家探亲,故而心中有些念家。小人有些担心呐。”朱贵却倒着苦水。

    “三年,你再坚持三年。对工匠们好言拢络,无论如何工钱按月及时、足数发到他们手中,可酌情加钱,又可派人为他们往家中送书信,但不可暴露这里的所在。只要他们知道家里一切平安,每月手中银钱又可观,我想他们也不再会抱怨什么,只要捱过这三年不到的时间,到时候你想赶他们回去,恐怕都很难。”赵诚道,“这日常所需粮、肉、油,皆给足,保守秘密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利器在手,就是不知何日才可驰骋沙场!”徐不放叹道。

    “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不会让刀箭躺在这山洞中生锈的。”赵诚沉声道。

    在他的眼前,高炉中熊熊燃烧着的烈火,照亮了他的脸庞,将坚硬的铁熔化成水。火可以熔金化石,也可以焚城毁林,而心中的火焰却让人在仇恨与欲望中迷失。

    不是在烈火中灭亡,就是在烈火中凤凰涅磐。

    注: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器用”。

    [记住网址 . 三五中文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