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卷 贺兰雪 第二十三章 贺兰雪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卷 贺兰雪 第二十三章 贺兰雪㈢ (第3/3页)

兄比我年长,国主为何只考虑在下的终身大事,而厚此薄彼呢?”刘翼反问道。

    王敬诚立刻止住了大笑,颇豪情满怀地说道:“佛曰:我入入地狱谁入地狱。若是有那贤达之人家有好女儿,我王从之一定舍身相许。”

    “刘兄所言也是事实,我还等多长又眼睛,给王兄张罗张罗,王兄年轻不小了。人们常说先成家后立业,王兄还真应该考虑考虑私事。”赵诚道,“何进属下那两千名从西域跟过来的儿郎,也都应该成家立业了。”

    “我地事情,我不会回避。我年少时,家中曾给许过一门亲事,奈何国事沦丧,如今不知道那与我有媒妁之言的女子人在何处。”王敬诚有些伤感,“还不如现在这样孑然一身,无家室拖累,纵是客死他乡,也不留遗憾”。

    “王兄此言差矣,正是因为这个世上还有我等挂念之人护翼之人至亲之人,所以我等才愿意为此殚精竭虑,若非如此,人活在世上,岂不是野兽一般无情?虎毒尚且不食子,正是如此,才有人在沙场流血,因为家中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婴孩,还有自己地家园。男子丈夫千里当兵为国杀敌立功,却也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王敬诚与刘翼沉默了一会,他们想到了自己破碎的家庭,而赵诚却想到了自己的妻儿,以及西域和这贺兰山下无数破碎的家庭。天办喜事。

    赵诚是始作俑者。当初在西域,那些部下们就跟着自己,他们全都是孤家寡人孑然一身,要么本已经成家但却因为蒙古人的到来而家破人亡,跟了赵诚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沙漠中度过。因此,这些人总会有生理和心理需要,他们对赵诚地忠诚之心当然不会改变,不仅是赵诚对他们地救命之恩,也是因为赵诚给他们优厚地待遇。但无论如何,若是要他们打一辈子光棍,这绝对是个不安定因素。

    但事情总有两面性,若是赵诚能解决他们这个需要,给他们这些无家之人一个真正地家的话,赵诚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就会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并且,因为有了家,他们心中就有了牵挂,就有了真正需要保护的对象,为了这个家,他们只得拿起武器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个家。

    织工院原是西夏的一个官属机构,与铁工院、刻字司、饰院同属于末等司。赵诚入主中兴府时,就全部接管了,并且为了安排就业,将织工院地规模扩大了十倍不止,而所获的织品,无论是丝制品、棉制品或者是数量更可观的畜毛制品,都交由“天下铺”贩运他处,从而获得珍贵的粮食。西夏的纺织技术来自中原,西夏地皇帝向宋朝称臣时,也曾索求过相关地匠人,拥有缫丝、染色、纺织整套生产技术,《天盛律令》中对其中各流程的耗减有严格具体地规定。质地优良的纺织品为西夏上层所钟爱,皇帝赏赐给下属时,也常常赏赐大锦、绢、杂花锦、紧丝等。

    而在织工院中从事纺织的,大多是年轻的女子。这些女子身无长物,甚至家中无人,只得靠这织工的活计谋生,换取口粮。她们就成了赵诚做大媒的对象。

    赵诚的属下都是高薪人士,赵诚从不吝啬对属下们的赏赐,而他们又都是所谓“人上人”,拥有许多优先择偶的优势,又个个都身强体壮,自然是这些孤苦伶仃的年轻女子们心仪的对象——也许她们纵有千般不愿,只要有一口饭吃,活下去,她们也就谢天谢地了。一时间,凡是见到穿标志性黑色制服的武士,走在街上都成了女人们密切关注的对象。

    而对赵诚来说,既满足了属下们的愿望,提高了他们对自己的忠诚之心,还变相地扩大了就业,因为这些纷纷嫁给自己属下的女子一离开织工院,院内立刻就有了空缺,并且,属下这些高薪人士操办喜事购屋买宅,有家室要养,都得花钱不是?

    唯有何进等少数高阶武士成了赵诚的老大难问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