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二章 新的人生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二章 新的人生㈢ (第2/3页)

子上,连连摇头道,“我不过一腐儒,若是能不误了耶律巨的将来,那就谢天谢地了。”

    “使得、使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我家耶律巨,能拜刘先生为师,也是他的福份。”耶律文山道。

    “确实如此,刘兄当得这一拜!”赵诚也劝道。

    “恭喜刘老弟,又收得一学生。”王敬诚也恭贺道。

    刘翼无法,只得受了耶律巨这郑重的一拜。

    ……

    刘翼如今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刘翼了,虽然他还是一个文人,不过他的视野早已摆脱了原有的阅历桎梏。耳闻目睹的一切见闻,让他摆脱了当初的青涩之气,不再动辄慷慨激昂,而是多了几份冷静沉稳,受到赵诚的影响,他对西域诸国诸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开拓了他的视野与见识,也冲击着他少年求学时代所形成的固有观念与知识。

    当金国使者乌古孙仲端来西域的时候,刘翼曾将自己的第一本书稿《刘氏十三经集注》托他带回中原。这是一部主要关于儒家经典的论述,与其说是刘翼的研究成果,还不如说是赵诚的胡侃之语,加上王敬诚甚至还有耶律楚材的激浊扬清之辞。

    有宋一代,宋人的治学方法比较明显的风气是不拘经传,文人往往以己意解经,疑经惑古之风盛行,各成一派。正是因为流传千百年的圣贤经典的权威性被动摇,“人皆可为尧舜”的论点,在宋学各派之中得到发展。刘翼曾请精通天文的耶律楚材用推算日食的办法,竟得出《尚书》为伪作的论断,让耶律楚材本人也郁闷不已,却让刘翼的怀疑精神长了一百八。赵诚并不懂这些,儒家经典著作虽都读过,但也仅是读过而已,在与刘翼等人的闲谈之中,他每每总冷不丁的有振聋发聩之语,让刘翼每每思索了大半天,然后才有了这部书稿。

    至于能不能天下读书人认可,现在还不知道。赵诚认为这不过是刘翼个人的读书笔记罢了,若真想成名立万,还需努力。

    除此之外,刘翼还花了两年时间学习波斯文与大食文字,又在赵诚的资助下招聘许多学者,翻译了各种赵诚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至今成果斐然。他只是不太明白赵诚为什么会对所有用文字记载的东西这么感兴趣,以致于刘翼这个大书房堆满了各种文体的书籍,而在赵诚的眼里,却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东西都可以消失不见,而若是这些翻译成汉文的典籍能够在东方保存下去,赵诚却能因此而不朽。由此看来,赵诚也是个爱虚名之人。

    历史上从未有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这么做过,赵诚却有着自己的企图,他就要做这样的第一人。赵诚不仅要这么做,他还要开创一个时代,一个东西方人文与自然科学大交融的历史时代。刘翼的努力只是开始,赵诚不仅要翻译这些西域典籍,他还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保存和升华这些人类文明的环境。

    “千百年之后,人们将如何评价我们?”赵诚这么问王敬诚与刘翼,“成吉思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