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三章 伐交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三章 伐交㈦ (第2/3页)

暗想,“你也是够特别的!”

    赵诚将苟梦玉一行人送到驿馆,比照乌古孙仲端一行人的待遇,派了几个语言相通的人一旁伺候着。

    ……

    抛开宋国使者一行人,赵诚回到官邸就跟王敬诚及刘翼议论着这些使者。

    “想当初,耶律楚材与郭宝玉等人皆建议蒙古连宋灭金,去年成吉思汗的使者也去了临安,看来宋国君臣还是颇为心动的。”赵诚道。

    “靖康耻,犹未雪。宋国上至皇帝,下至士人,均以驱除鞑虏为己任,蒙古人这一招,正中了宋人的下怀。”刘翼道,“却忘了蒙古人也是鞑虏!秦为楚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却不这么看,宋人自然是颇为心动,但却未必愿意这么做。”王敬诚却道。

    “王兄有何高见?”刘翼问道。

    “当初,燕云十六州本非自宋人手中沦丧,但宋人自太宗起,屡以光复为己任,不惜御驾亲征,只是事于愿违,而后有‘澶渊之盟’,真宗皇帝获胜却称契丹主为兄,岁输钱帛。原因无它,得中原者即得中国也,宋国君臣及士人均认为燕云之地应为大宋所有之版图,天经地义,只是力气尚不足。后女真起,遂有金宋海上会盟,联手灭辽,宋人只知灭辽,而不知女真狼子野心,后才有徽、钦二宗被掳至北国,客死他乡,可怜可叹。如今百年已过,但这个巨祸,宋国君臣怎可会忘记?蒙古人如今也学做女真,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国人一定会三思而后行!”王敬诚道。

    “那王兄以为,宋国派使者前来,会有什么所图呢?”赵诚问道。

    “我料宋国朝廷,一定会分为三派,一派主联蒙灭金,一雪靖康之耻,另一派却是极力反对,惧怕靖康之耻重现,担心蒙古人效仿女真兴起时的情形。剩下的一派则是中立,既不支持又不反对。或许还有人企图岁币照旧,让金国有钱财抗蒙,替宋国挡着强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取消岁币,用这些钱财足以养一支强军,以待蒙军。我料苟梦玉就代表着这中立的态度,这应该就是代表宋国朝廷眼下的意思。”王敬诚道。

    “王兄的意思是说,宋国君臣既想灭金报仇,又对蒙古有戒心?”刘翼道。

    “对,他们现在应该是态度很暧mei,他们派使者来有三个目的,一是与蒙古表示交好,至少不表示反对蒙古攻金;二是探听蒙古的虚实,了解蒙古的诚意如何,三就是也想看看从中分一杯羹有没有可能!”王敬诚道。

    “归根结底,还是自身不够强大啊。”赵诚说道,“对于宋人来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有远见之士了!”

    “宋国不是没有远见之士。宣和四年(1122年)五月,童贯、蔡攸率师出征辽国,朝散郎宋昭上书反对,称‘灭一弱虏,而与强虏为邻,恐非中国之福’,结果是被除名勒停并戴枷编管,可见当时宋人的决心。”王敬诚又道,“前车可鉴,如今他们恐怕都能想到蒙古就是另一个女真,所以就没那么有决心了,而是有警惕之心,宋人拉拢山东义军就是明证!”

    “要我看,若是女真皇帝到了亡国灭种的时候,宋人恐怕一定会同意联蒙灭金的。”刘翼道。

    “明远此言甚是。”王敬诚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