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五章 经济殖民(4000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五章 经济殖民(4000字) (第2/3页)

蠡听到这里,不由问道:“您说的不错,可问题是,如何才能让田地的岁产翻倍呢?”

    宰予道:“田地的收成不止受到土地肥力的影响,也会受到水患、干旱的影响。

    如果可以沿河道附近修建堰渠、深挖沟壑池塘,那么丰水时,可以用它们来蓄积河水,防止洪灾肆虐。

    而当干旱降临时,也可以利用它们积蓄的水源灌既农田。

    平时,又能用它们来养育鱼虾,增加鱼获收入。

    这难道不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吗?”

    范蠡听了大感惊奇:“这……倒的确是个好法子,只不过,单凭商贾的力量,恐怕无法完成如此繁杂庞大的工作吧?”

    宰予点头道:“所以说,此时又要配合运用第二种方法。”

    “那么第二种方法是什么呢?”

    “修建大型工程,必须要得到来自国君的支持。但国君有的贤明,有的则显得昏庸。

    因此,即便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有些人也分辨不清。

    所以,也要根据君主的喜好,采用不同的办法游说他们。

    有的要用利益引诱,有的要用道义说服,有的则要用恐惧慑服。”

    子贡听了,忍不住小心脏一紧,可片刻之后,他又放松了下来。

    这也就是不在曲阜,要是夫子听见这段话,还不得把子我这小子吊起来打?

    而范蠡闻言,则是忍不住大感惊奇:“用恐惧慑服君王?”

    他只听说过国君用刑罚慑服臣民的,还从未听说过商贾能够反过来恫吓国君的。

    “宰子,此话怎讲啊?”

    宰予道:“少伯,你觉得,对于国君来说,是农人更重要呢?还是商贾更重要呢?”

    范蠡毫不犹豫道:“当然是农人更重要。”

    “那你觉得为什么农人更重要呢?”

    范蠡道:“世人皆知,农桑乃国家根本大事,没有农人务农,哪里来的粮食呢?

    没有粮食,国家还如何存续呢?”

    宰予听了只是笑着摇头:“那你久居越地,应当熟知附近东夷的生活习性,他们难道也是以农桑为本吗?”

    范蠡听了,忽的一愣,他皱眉思索了一阵子,方才开口道。

    “东夷多以渔猎获取食粮,对于耕地务农并不特别看重。”

    宰予又问道:“那你知道西戎和北狄的习性又是如何吗?”

    范蠡听到这里,半张着嘴,已经说不出话来。

    他好像明白了宰予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宰予话语里潜藏的含义已经完全颠覆了他过往的认知,以致于他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宰予见他不开口,于是便替他回答了。

    “《礼》中说:住在南方的蛮人,他们额头上刺着花纹,走路时两脚拇趾相对而行,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

    住在西方的叫戎人,他们披散着头发,用兽皮做衣服,其中有不以五谷为食人。

    住在北方叫狄人,他们用羽毛连缀成衣,住在洞穴中,其中有不以五谷为食人。

    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人民,都有安逸的住处,偏爱的口味,舒适的服饰,便利的工具,完备的器物。

    由此可见,国家并非一定要依仗农桑才能存续。

    《礼》中还规定了天子颁布的九种税法,诸夏国家也大多遵守这个准则收取税赋。

    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

    其中前六种都是田税,第七位才轮到关市的税法,第八位是山泽的税法,第九是公用剩余财物的回收法。

    无错

    所以说,诸夏之所以重视农桑,并不是因为农桑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诸夏国家的财税收入大多源于田税。

    所以国君们才不得不重视农人的意见。

    而如果有哪个国家的关市收入或山泽收入与田税旗鼓相当时,那么商贾的意见就会被同样重视起来。

    而如果关市与山泽收入占据国家财税收入的大半时,商贾的意见便会等同于国君的意见,商贾的仇人便等同于国君的仇人,商贾的利益也等同于国君的利益了。

    这也是有别于诸夏的蛮夷戎狄并不重视农桑的原因。

    因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是农桑提供的,而是蓄养的牛羊所出产的,捕鱼狩猎所获得的啊!”

    范蠡和子贡听完了宰予的这段论述,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