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卷第五十四章 关内之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卷第五十四章 关内之治 (第3/3页)

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不会一下书就在关内郡普及开来。但基本的,现在的关内郡地百姓们都是刚刚脱离苦海的奴隶和贫民,基本的救济朝廷应该做到,这是又一项德政。

    都说大明残暴,可怎么在这个别人口中以残暴著称地大明王朝却是德政一个接一个?普通百姓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那些有学识有眼光的人却是看出来了,大明朝并不是他们听说的大明朝,更加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大明朝。

    这些物资虽然是按律应该分发给百姓的,但赵却不会直接就将东西给分出去。这不是培养懒人么?效果还不一定好。大明本土十年如一日地重视教育。民智早开,朝廷本土的百姓们好他们会知道。也明白该怎么做,但关内郡的这些人,绝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识几个,他们能明白什么?朝廷将东西直接无偿分给这些人,明白的知道这是德政,可那些愚民会明白这一点么?

    趁着秋收刚过,百姓们正是刚刚空闲下来地时候,这个时候官府一般都会开始修建公共设施,比如说修建学吧医馆修路架桥之类的,以往官府都是动用奴隶来干这个,可赵变了一下。赵下令,以粮食、生活物资和一部分银钱为报酬,由官府雇佣大批百姓兴建公共设施,前辽在南京道修建地道路系统虽然也算发达,但那些道路并不符合大明的标准,得重建,这需要大批的人力,还有学吧、医馆、图书馆、澡吧等公共设施,契丹人才不会管这个,这些东西得全部新建。

    还有水利。关内郡靠近沙漠,又多山林,这气候可算不上好,虽然少有大的天灾,但一般来说收成都不算好。前唐朝在燕云兴建了一批水利设施,但契丹人可不会管汉人的死活,有辽一代,一百多年不维护,这些水利设施早就荒废了,甚至有些设施还会对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带来麻烦,现在大明入关,水利一事也是该提上日程了。

    赵和关内郡属官商议,又向将作院询问,再上报兰台,经天书批准,关内郡将引桑干河东向,引滦河、拒马河北向,引白河东向,修建一条环北平之西的灌溉渠,当然,这个时候的北平还没有经过明、清两朝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并不严重,特别是饮水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不过等这条灌溉渠修成了,即使日后北平象后世那样缺水也是不怕地。

    修建灌溉渠可是一项大工程,都江堰从考察带修建一共用了十五年,郑国渠一修就是十年,虽然十分耗费财力物资和民力,但好处也显而易见,一个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一个郑国渠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古代中国地天下四大粮仓之一。赵不是想治理出另一个“天府”,也不是想让关内郡成为大明的粮仓,但关内郡靠近赦勒川,而赦勒川经过游牧民族几千年地过度开发早已有荒漠化迹象,可以想想,一旦荒漠化严重,就象后世中国那样,肯定会连累整个关内郡都跟着遭殃,这个灌溉渠迟早是要修的,迟修不如早修。

    不过,虽然修建灌溉渠的决议是由赵发起的,但这种大工程最后还是由总理院直接接手,但赵的功绩也是抹不去的,这条灌溉渠在七年后修成,从此关内郡成了一个即使风不调雨不顺却也是年年丰收的地方,世人感其功德,命此渠名为燕侯渠。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