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八章 资本主义发芽了(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零八章 资本主义发芽了(2) (第2/3页)

坊所谓的作坊了。

    等到了安节坊内的官衙,李筑将韩维,请到衙后的内宅庭院,又命人奉来茶水点心,这才躬身问道:“相公大驾光临安节坊,下吏惶恐,愿请相公赐教!”

    韩维端起茶汤,象征性的抿了一口,然后悠悠道:“老夫久在外郡为官,今番回京,听说汴京城外安节坊,做得好大营生,便来一观!”

    “果然不凡啊!”

    李筑面朝皇城方向拱手答道:“回禀相公,此皆官家圣德,推恩百姓万民所致!”

    “若无官家,驰纺织之专利,又命有司造太母车、圣母梭以恩民……哪来今日安节坊之盛?”

    这是实话!

    在元丰八年前,除了农村的农妇,自产自销的布匹外。

    天下一切纺车、织工,皆乃赵官家之专利。

    一般人休说买拿着这个当营生了,便是碰一下,都可能得去开封府的牢狱里走上一遭。

    但,当今官家,以至德驰纺织之官榷,让利于民,使百姓皆得营生。

    又命专一制造军器局,造太母车,明发天下,使百姓皆知太母车之图样。

    于是,汴京内外,一时皆是机杼之声。

    可能是想要在韩维面前表现,也可能是为了夸耀,李筑接着又道:“相公可知,如今仅仅是安节坊内,便有多少太母车?”

    韩维摇头。

    李筑伸出两根手指:“起码两千余辆!”

    “太母车纺纱,数倍于旧纺车,数十倍于纺锥!”

    “于是一妇一车,一日便可纺纱数锭!”

    “下吏坊中,最大的作坊主,李氏纱场,一月就能织布上万匹!”

    韩维听着,瞳孔猛然紧缩。

    一个作坊,一个月织布上万匹?!

    这怎么可能?

    韩维可是做过亲民官的,所以他知道,哪怕是民间织布能手。

    想要织出一匹布来,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

    所以,一个万户上县,每月产布不过数千匹。

    这就是布帛价格昂贵的缘故。

    但在这安节坊,一个作坊一个月就能产布上万匹?

    超过一个万户上县的产量!

    这太夸张了!

    另外……

    “这许多的布,卖得掉吗?”韩维沉声问道。

    “怎卖不掉?”

    “嗯?!”

    “相公有所不知,当今官家,早有旨意,命诸司专勾司逐月按市价之七成收布,以平准布价……”

    “仅仅是上个月,安节坊中诸作坊,就向诸司专勾司,售布几近两万匹!”

    韩维听到这里,眉头皱起来。

    诸司专勾司他知道,乃先帝元丰二年所立,作为京中有司官员、禁军将校、兵卒的俸禄发放、审核之司。

    凡百官俸禄、禁军军饷,皆当先请券于粮科院,然后送诸司专勾司审计,确验无误,方能发放。

    当今天子即位后,命入内内侍省押班刘惟简提举诸司专勾司。

    然后,命都堂、户部,协理诸司专勾司诸公事。

    于是,不止在京文武官员、禁军俸禄等钱,就连诸部营作、宫室修葺、道路维护、河堤修建等天下事,也都需要先报告于户部,列出大概费用清单,经户部审核通过,然后报都堂批准,拿到了相关宰执的签押,再送诸司专勾司审计核准,才能放款开工。

    这是元祐新政之一,号为预算审计之制。

    传说,不止是现在的工程营建,将来便连国用开支、诸路计划,也要先做一个预算,然后走一遍户部、都堂、诸司的程序。

    这法子的提出者,乃是户部侍郎章衡。

    因章衡提出此法,因此上下怨言颇多。

    此刻,韩维听到,诸司专勾司,居然还做起了过去市易务的平准之事。

    他自然是难免忧愁。

    于是,韩维问道:“诸司专勾司可曾有强买强卖之事?”

    李筑拱手答道:“相公!”

    “诸司专勾司,何须做这等事情?”

    “那些作坊主们,都是求着诸司专勾司收布的!”

    “嗯?”韩维不解了,诸司专勾司,以市价七成收布,那些作坊主怎会愿意?

    “相公有所不知,如今汴京内外之纺车,何止数千?”

    “每月织布,何止数万匹?”

    “汴京城,如何吃的下这许多的布匹?”

    “官家圣德,以市价七成收布,作坊主们高兴都还来不及!”

    “因为,便是七成的布价,他们也有得赚!只是少赚些罢了!”

    “且诸司专勾司收布,从来都是现金给付,作坊主们等于只要织出来布,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