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五章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零五章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1) (第2/3页)

官和医护官们的精心调养、照顾下,韩绛的身体,才能维持下来。

    不然,他怕是早就薨了。

    哪里还能如现在这般,能与亲属说话,从容的安排后事?

    自然的,亲眼目睹了一切的韩维,是又羡慕又感激。

    赵煦却是感叹道:“康国公,我之诸葛武侯也!”

    “想当初,皇考不幸,奄弃天下,我与母后孤儿寡母,孤立无援,乃是康国公不辞辛苦,不惧艰辛,从河南入朝,辅佐于我,梳理朝政,祢和党争,清理弊病,去除苛政,优抚百姓,调理各方!”

    “若无康国公……何来今日国家之盛?”说着,赵煦就眼眶发红,忍不住的掉起眼泪来。

    身为帝王,喜怒随意,哭笑随心,是基本技能——不要以为只有昭烈帝,才会动不动哭唧唧。

    实际上,举凡能成大事者,大半都是情感丰富的哭唧唧。

    譬如英明神武,战无不胜的唐太宗,就是一个哭唧唧的帝王。

    和这些人比起来,赵煦的实力还是稍显稚嫩。

    当然,考虑到昭烈帝与唐太宗,都是五百年一出的魅魔级帝王。

    赵煦即使‘稍显稚嫩’,但最起码也属‘半步魅魔’。

    故而,韩维听着天子声情并茂的话语,见着这位官家眼眶发红的模样,顿时感动无比,拜道:“臣与臣兄等世受国恩,报效陛下,鞠躬尽瘁,乃属本分!”

    “陛下爱幸,恩隆爱重,臣代臣兄叩谢圣恩!”

    说着,韩维就恭敬的起身顿首谢恩。

    赵煦赶紧让身边的童贯上前搀扶起来。

    待韩维坐下来后,赵煦就接着道:“康国公鞠躬尽瘁,韩相公公忠体国,实乃天降宰冢,以佐我家!”

    “实我家之幸,天下之幸也!”

    “故此,今日一切恩典,皆是康国公应得的!”

    说着,赵煦就话锋一转,问道:“韩相公今日入宫,应当是有着忠言,想要上奏的吧?”

    “便请相公,无所遮掩,一概讲来,朕当洗耳恭听!”

    韩维拱手道:“诺!”

    “臣谨奉德音!”

    然后,他整理了一下思绪,重新理了一下脉络,才接着道:“不瞒陛下,臣今日入宫,乃是科举而来!”

    “国朝取士,以至公为准绳!”

    “此盖列圣留心,请求曲尽,以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南西北之人,不问贫富贵贱,士农工商之别!”

    “而聚天下英才,诸路士人,混合而一,唯材是举!”

    “又以誊录编排糊名之法,使考官不知考生籍贯、背景、家族,于是无憎爱厚薄之心,以至公为权衡,祖宗以来,概莫如此!”

    “故社稷安宁,天下太平!”

    这些话,韩维是说得义正言辞,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大宋朝历代以来,不断改革科举取士之法的脉络,就是冲着公平两个字来的。

    罢行卷、废墨义,最终选择黜诗赋而用经义取士。

    本质上就是为了扩大统治集团的代表性。

    使大宋朝的士人来源尽可能的多元化。

    如此一来,就可以从不同阶层取士。

    当然,赵煦知道的,所谓公平,只是统治者们,对外的说辞,是表象。

    不然的话,若真的讲公平。

    为何不废锁厅试、别头试这些给衙内们开的后门?

    若真的讲公平,唯材是举,为何要给选人套那么多枷锁?

    又是循资,又是京削。

    摆明了就是不想让寒门家的孩子,轻易改官挤进统治集团的核心。

    更不要说,还搞出了一大堆的针对非科举出身的文官的歧视性制度。

    所以,赵煦心里面非常清楚。

    说到底,所谓公平是幌子,维稳才是目的。

    是的!

    老赵家连科举都当成了维稳工具!

    元昊叛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王师三战败北,被迫议和。

    这才有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庆历兴学运动却取得了成功!

    为何?

    因为,赵官家知道,再不维稳,把草莽里的豪杰纳入统治集团的话,迟早会有人发现——其实打进汴京,比考进汴京要容易。

    张海、郭邈山,只是逃亡的兵士而已。

    但他们一朝裹胁叛乱逃亡军士和盗匪合流后,就能转战大半个天下,搅的朝廷焦头烂额。

    张海、郭邈山起义刚刚镇压下去,贝州的王则,又以弥勒下世的口号起事。

    北方不消停,东南也不安静。

    几乎就是在张海、郭邈山起义的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