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勤王大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二章:勤王大军 (第3/3页)

。只因一旦勤王军入驻京城,行动受限,很容易便会让敌军钻空子,他们很可能会围住京城,到了那时,怕是悔时弯矣。”

    别问我什么空子,我特么哪儿知道?

    围住京城?我瞎编的。

    我是真不懂啊!

    然后,赵长青这番话,却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以大魏皇帝想的最多,“老大果然精通兵法深思熟虑,除京城之外,在敌国眼中,还有很多大魏的土地可以侵占,而攻陷京城,只不过是当务之急。

    若是他们见京城久攻不下,定会围而不打,徐徐图之,这样一来,京城就犹如瓮中之鳖,有各路勤王大军在京,再加上粮草资源无法来到京城,必然致使京城大乱,从而受困其中。

    但若是让勤王大军分驻京外,不光起到拱卫京畿的作用,还可监视敌军动作,此为一举两得,大善。”

    大魏皇帝自诩为想通赵长青话内深意后,立刻讲了出来,使满朝文武大臣皆然赞同。

    这一次,他们再次对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大皇子刮目相看。

    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可想而知,短时间内,谁人也无法阻挡大皇子的前进的脚步了。

    真是令人感到无比惊讶。

    大魏皇帝也很高兴。

    满朝文武,至少都没了前几日闷闷不乐的表情。

    今日的朝会没有白开。

    解决了两大难题,即对敌国大的战略与如何安排各路勤王大军。

    而其中,唯有赵长青难受、想哭。

    嘴贱,真是嘴贱!

    本皇子啥也不懂,还以为说错话了呢,结果倒好,反倒赞同我的意见了?

    也罢!

    吃一堑长一智,待会回去之后,得好好缕缕思绪,这几天总感觉怪怪的?到底怪在哪呢?

    我已经明明很昏庸!很败国了啊!

    一定是自己的战略出了问题,值得深思!

    咦。

    不对。

    等等……

    赞同我的意见好啊!

    万一我的意见使国力受损,昏庸值岂不是手到拈来?

    对对对!

    没有万一!我啥也不懂!我的意见一定是错的!

    哈哈!

    开心!开心!

    如果我的意见使勤王大军惨败,岂不是会收获大把的昏庸值?

    天呢,原来败国如此简单?

    我可真是个天才。

    下朝之后。

    皇帝陛下特意将兵部尚书、军机处大臣,议政处(内阁)大臣留下,而太子,也没有退去,他有辅国辅政的权利,留下来也无可厚非。

    皇帝不顾留下来的五六位大臣惊讶表情,问李子渊道:“你有将朕不愿打仗的想法泄露?让大皇子知晓了?”

    李子渊跪地道:“臣未有。”

    皇帝闻声皱了皱眉头。

    不足片刻后,突然大笑起来。

    然后开口道:“这老大,果真精通兵阵之术,能将目前局势了解如此透彻,而且应对起来所施措施也非常恰当好处,假以时日,必成军中翘楚。”

    有大臣不明白是何意,问起皇帝。

    皇帝又道:“打仗这个东西,若非举国之战或已到不死不休的那种程度,其实都是拼个家底。

    楚国大军,长途跋涉来到我大魏,已然损耗众多,我们若是直接将楚国打败,这个自然很容易,只需要各路勤王大军精诚合作,自然可期。

    但是若想一劳永逸,我们只有源源不断的消耗楚国国力,如何消耗?这便用到了老大的法子,防守。

    我们依靠本土优势,可源源不断的与敌对抗,但是他们呢?从楚国到大魏,路程有多远?物资送一次要多久?路程当中谁敢保证不出问题?

    他们不会甘心退兵,因为他们没有从战争中获得巨大利润,但是不退兵,就要和我们比国力比消耗,如此一来,大楚岂不是不攻自破?

    而老大后来又说和谈,怎么和?怎么谈?无非就是趁敌兵坚持不住之际威胁他们要挟他们,以弥补此次战役我大魏的损失!

    此为阳谋!上谋!老大,心思缜密,是个帅才!”

    皇帝一番话,使众人醍醐灌顶,就连太子,都深深震撼在自己大哥的‘上善伐谋’当中。

    接着,他们又一起商谈,关于勤王军驻扎一事。

    若是赵长青此刻在这里,肯定会哭笑不得,甚至还会再次晕倒去让赵子龙请御医。

    大皇子殿下啥也不懂,王公大臣们全靠脑补。

    反正他就是藏拙,反正他就是知兵,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认真考究、仔细思量,因为看似没什么营养的一句话,其背后定然有深意……

    毕竟,大皇子能够自污藏拙多年,而且还如此不按套路出牌,所以他说的话,怎么能用常理度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