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夫余、高句丽、三韩介绍 (第2/3页)
之,解救了玄菟。顺帝永和元年,夫余王曾来汉京洛阳。以后,高句丽日趋强大,向西发展,汉边军退至西盖马;但夫余仍亲汉,西与鲜卑、南与高句丽对抗。东汉末及曹魏初,公孙氏势力在辽东兴起,夫余属辽东。公孙氏为利用夫余抑制高句丽、鲜卑,曾以同族之女妻夫余王。公孙氏亡后,夫余又于魏明帝景初二年朝魏。
丸都山城,位于中国东北集安。
丸都山城在国内城北2.5公里的丸都山上,初名尉那岩城, 当地人称山城子。是高句丽最典型的早期山城之一, 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 又是一座都城,是我国高句丽古城中唯一一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记载, 高句丽琉璃明王二十二年(公元3年)冬十月迁都于国内, 筑“尉那岩城”。 高句丽第二代王时开始修筑,
目前, 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4-5米, 由20余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结构严谨。石材一般长40-90厘米,宽20-50厘米,厚10-30厘米。 自下而上,逐层内收, 上部筑有1米左右的墙, 墙内壁下部有一排筑洞,相距2米左右。全城有门址5处, 南墙有一处瓮门, 东北两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
丸都城内有泉水两处, 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处,注入通沟河。
城内有古建筑遗址3处,蓄水池一处,墓葬37座。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 南北长92米, 东西宽62米, 进深作三层阶地, 到处是瓦砾和成排的础石。 了望台亦称点将台,在南门以北200米的高岗上, 用石块垒筑,高11.75米, 登台可望风通沟平原及国内城。 了望台北15米, 发现一处戍卒居住址。东南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