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0章 想不想办个学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0章 想不想办个学校 (第2/3页)

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

    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

    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听到朱厚照到这个问题,王守仁的脸上就有一些汗水了。实在是这个问题很要命。

    因为一旦赞成了荀子的那个学说,那么孟子就会被推翻,那么理学也会被推翻,等于现在天下所有读书人信奉的道全部都是错的。

    这不是思想界本身的问题,这后面代表的东西太多,也太大了。

    不过王守仁还是把心一横,斩钉截铁的说道:“臣觉得正是如此。人性本恶,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本就是人性,”

    朱厚照点了点头。

    后世很多人一听说人性本恶,就是妄断的判断为这里面的恶,指的是坏凶恶。事实上不是的,这个恶在这里指的是人的欲望。

    就像饿了要吃东西,想要繁殖要找异性,天生想要过得更好,需要更多的金钱。

    这才是荀子主张的核心,那么有了这个之后,就有了荀子的施政主张。

    他主张对人进行教化,用教化来改变人心,让人克制心中的欲望;让人明理,让人知道什么是仁义。

    而在此基础上,荀子觉得这种事情也不能全都靠教化,有的人天生冥顽不灵,他不通教化,那怎么办呢?

    那么就要采取律法了,用严苛的立法来限制他们。

    说白了就是教化是上限,立法是下限。

    教化是把人向更积极更好的方向去教导,而立法则是让人不能够逾越底线,所以荀子的学说就是在这里,这就是他最核心的思想。

    只不过在荀子之后。他的很多徒弟直接就奔向了法家的道路上。

    比如他的三个著名学生,李斯、韩非和张苍,全部都是法学大家,推崇的也全都是法家。

    所以很多人反感荀子的学说,不将他当成儒门子弟,对他的学生排斥的很厉害。

    尤其是对于他法治的思想,儒家更不喜欢。

    毕竟亲亲相隐,你好,我好,大家好。我犯了罪也不会被砍杀全家,皇帝要仁慈,这多好?

    为什么要用荀子的思想,一弄就杀全家?

    所以荀子的思想败落了,反而是孟子的思想被大家推崇。

    我们都是好人,我们天生善良,我们都是君子,读书什么的事,怎么能叫偷呢?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之下,儒家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天下文人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他们向上绑架帝王,用他们的思想,让帝王觉得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你才是一个好皇帝;向下洗脑全民,让天下的百姓觉得他们说的才是对的。

    他们自己坐在上中下三层,不断的为自己收割好处。

    所以到最后会出现东林党,满嘴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他们不纳税,他们侵吞国家的山河之利润,他们甚至走私。

    向海外、向草原,只要给钱,他们什么都卖,与他们嘴上喊的廉耻一点关系都没有。

    通过剥削老百姓、侵吞田地、不交赋税,他们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然后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为本身就是不讲法律形成的资本,在壮大之后更加的无视法律。他们看不到大明朝,他们也看不到这个国家,更看不到底下生活困顿的百姓。

    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困顿的百姓只是他们盘剥的对象。

    在手中握有了兵马和权力之后,朱厚照就要对思想界动手了。

    如果大明朝还按照现在的这个思想运转下去,即便自己搞出来的这些东西,在自己死了之后迟早也会衰败下去,因为人们的思想就不对。

    思想的问题不解决,那么制度就永远跟不上,自己定下的制度最终也会被废止。

    到了那个时候,一切还会走回到原来的路上去,所以一定要动思想。

    朱厚照把王守仁找来,问的就是这个目的。

    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